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,凝聚家庭与社会力量,近日,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,通过生动有趣的环节设计,让文明、环保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,带动家庭共同参与,构建起全民环保的良好氛围。
西门外社区:
亲子携手净滩 守护蔚蓝海湾
西门外社区举办“大手拉小手 共创美丽海湾”亲子公益活动,120组家庭齐聚华发新天地,在观影、科普、实践中践行对海洋的守护。
活动以纪录片《塑料海洋》开篇,被塑料环勒变形的海龟、胃里塞满塑料袋的信天翁幼崽等画面,让现场的孩子与家长深受触动。孩子们的疑问引发了家长关于“减塑”的探讨,环保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萌芽。
展开剩余75%华益公益主任杨洪政的“气候变化的10个误解”主题讲座,用趣味问答为大家解析科学真相。“原来北极熊不会因为天气热就灭绝,但冰川融化会让它们没地方住!”孩子们在互动中纠正了认知误区,家长们也表示对环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随后的净滩行动中,亲子队伍化身“海洋卫士”,沿着海岸线捡拾垃圾。社工现场演示“一捏二看三放”的垃圾处理技巧,并强调有害垃圾需专业处理。9岁的小宇在活动后说:“一个塑料瓶要450年才能消失,以后我要用布袋子,不乱扔垃圾!”7岁的朵朵则觉得,虽然捡垃圾有点累,但看到海滩变干净,特别开心。
据统计,本次活动中,社工指导儿童分离出32%的可回收物(塑料瓶)、5%的有害垃圾(电池、渔药瓶),显著提升了资源再利用率。
西北村社区:
垃圾分类实践 欢乐中学习环保
当蝉鸣与欢笑交织,西北村社区的“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齐步走”主题活动热闹开场。活动通过丰富环节,让垃圾分类知识变得生动好记,成为孩子们暑期里别样的实践课。
社区书记化身“垃圾分类讲师”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分类知识,结合社区常见垃圾类型,将复杂标准拆解成简单要点,比如“纸类、塑料瓶这些能卖钱的是可回收物”“菜叶、果皮这些会腐烂的是厨余垃圾”。同时,社区书记还展示实物图片,手把手教大家区分易混淆的垃圾,在互动问答中,孩子们牢牢记住了“大骨头属于其他垃圾,而小骨头是厨余垃圾”等知识点。
理论教学后,孩子们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。大家拿着写有各类垃圾名称的卡片,向对应的垃圾桶模型投放,现场气氛紧张又欢乐。有的孩子一开始分不清“塑料玩具”和“塑料瓶”是否同属可回收物,在网格长的再次讲解下,很快就准确完成了分类。
“装饰垃圾桶”环节最受孩子们欢迎。社区准备了卡通贴纸,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为垃圾桶“打扮”。可回收物垃圾桶上贴满抱着循环箭头的小熊,厨余垃圾桶成了小兔和胡萝卜的“乐园”,有害垃圾桶上则有戴着防护镜的小超人贴纸。一个小朋友兴奋地说:“贴纸太可爱了,以后扔垃圾更有动力啦!”
环翠区环翠楼街道的系列环保活动,以青少年为纽带,带动家庭参与,让环保意识在实践中扎根。社区与各类机构协同联动,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环保网络,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,更让绿色理念在街道的每个角落传播,共同为“美丽中国”贡献力量,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点滴,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。
来源:环翠区委宣传部
发布于:北京市同盛金配资,股票配资怎么玩,股票配资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